为深化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推动志愿服务更好融入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民生、助力国家战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
基本术语
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开展或参与的志愿服务行为。 志愿服务项目:在一定周期内,面向特定服务对象或领域开展的,具有明确的服务目标、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保障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服务成效明显,具有社会影响力、公信力、美誉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示范推广价值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
项目设计
(一)基本要求 1.志愿服务项目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服务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民生、服务国家战略,体现自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2.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重大志愿服务项目时,可视情成立临时党组织。 3.志愿服务项目由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或其他组织开展实施。 4.志愿服务项目面向特定的志愿服务对象或领域开展。 5.志愿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应具有明确目标、内容、计划和保障。 6.志愿服务项目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界定服务需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并界定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具体需求,确定服务类别,明确服务对象或领域。 (三)确立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应符合需求、力所能及,有具体明确的预期成效。 (四)筹集项目资源 根据需要依法开展资金、物资等资源的筹集和优化配置工作,按规定进行审批、使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资金、物资等资源应建立完善、规范的分配程序和使用方案。资金和物资等资源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接受有关部门、捐赠者和社会的监督。 (五)制定项目计划 根据服务需求和项目目标,明确项目名称、服务范围、项目周期、服务内容、服务岗位及职责、招募志愿者人数及条件、工作进度、资源保障、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宣传总结要求等,形成项目计划。 三
项目实施
(一)组建核心队伍 根据项目计划组建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日常运行和紧急响应等工作机制。 (二)招募志愿者 1.招募。根据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宣介,制定并发布招募公告,明确服务岗位名称、招募人数及条件、服务内容等。招募时,应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可提供的保障。 2.遴选。根据招募条件对自愿报名人员进行审核和遴选,遴选结果应以适当方式公布。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中共党员志愿者。 3.匹配岗位。根据岗位要求,结合志愿者所具备的能力与意愿,安排志愿者参与能够胜任的工作。相关岗位应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等相适应。 4.签订协议。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方、服务对象、志愿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三)培训志愿者 1.通识培训。从党的创新理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工作相关内容,志愿精神及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服务区域内的本地化知识等方面开展基础知识培训。 2.专业培训。需要参与的志愿者具备专门知识技能的志愿服务项目,应从职业技能、技术规范等方面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3.岗位培训。从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服务规范等方面开展岗位职责培训。 (四)项目运行 1.上岗服务。组织志愿者安全、有序地开展服务,给予指导、协调和服务支持。 2.服务保障。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必要条件,协调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关注志愿者的身心健康。 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项目前,应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权益保障。 3.进度管理。统筹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管理,及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必要时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4.服务记录。及时、如实记录志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接受培训、获得表彰奖励和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需要,以志愿服务记录信息为依据,为志愿者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5.风险控制。根据项目设计中风险应急管理的要求,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危险、产生的伤害或损失、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进行风险监控、识别、分析和应对。 6.项目相关方沟通。与志愿服务对象、项目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关切各方需求,加强沟通协调,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五)项目宣传 对项目实施过程、服务效果及志愿者真实感受等可以公开的项目信息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传播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精神,激发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