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家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这些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生动体现,深刻阐明了家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岳母刺字”等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反映了一脉相承的价值认同。这一优良传统在今天也有鲜活的时代叙事,医护人员白衣执甲抗击新冠疫情,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边防官兵流血牺牲捍卫祖国利益,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引导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把爱国爱家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千古名句,表达了中国人对家的依恋,熔铸其中的是浓浓亲情。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相濡以沫的文明家庭,他们身上体现着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忠诚奉献的家庭美德,彰显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引导和鼓励广大家庭行动起来,共同为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而努力,使家庭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出发地和加油站。 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着向上向善的因子。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对家庭成员的伦理要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是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教育。我们党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吉鸿昌、左权、赵一曼等抗战英烈的家书家信,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先锋模范的家庭美德,无不展现红色基因的鲜明特质,无不诠释革命精神的无我境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承载着浓郁的中华伦理,涵养着孝老爱亲、礼让睦邻、慎终追远的家风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文明内涵,比如,云南剑川县、宁夏隆德县、江西莲花县等地楹联文化底蕴厚重,内容涵盖爱国爱家、崇文重教、山水田园等,承载着端正家风和淳朴民风。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传承革命前辈红色家风,建设新时代家庭文化,以德治家、勤俭持家、崇文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 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应当成为广大家庭成员的内在追求。家庭成员平等相待、互相关爱,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尊老爱幼,家庭困难共同担当、不离不弃,体现了家的港湾功能,时代变迁、社会变化都不曾改变人们对家的热爱、对家的渴求。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顺应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改进创新创建文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群众性实践,努力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同国家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深刻把握这些丰富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惠民利民体现到工作各方面,发动广大家庭、亿万民众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在共建共享美好家庭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合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评选表彰两届全国文明家庭,示范带动全国上下学习文明家庭、争创文明家庭,有力推动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广为传扬,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杆。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教育引导,拓宽参与渠道,启发群众自觉,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推动亿万家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秉持高尚的道德理念、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重点持续加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努力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各级各类媒体常态化设立家庭文明建设专栏专题,充分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互动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充分发挥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等传播快、流量大的特点,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面向城乡基层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进来,讲述自家故事,褒扬邻里家风,分享家教心得,激发人们建设家庭文明的内生动力。这些年,一批弘扬真善美的家庭主题文学、影视剧、网络节目受到热捧,反映了新时代家庭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蓬勃生命力。要激励家庭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用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鲜活的语言表现家庭亲情、传递人间大爱。中国人的家庭情怀、家庭美德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显著标志,要讲好中国家庭故事,展示中国家庭文明,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人民出版社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