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先锋公益网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0

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委员这样说!

[复制链接]

1039

主题

152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212
发表于 2025-3-19 09: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强调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3月6日的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对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重要一点,是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两会期间,时事报告杂志社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


记者:请问委员,当前我们在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方面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如何有效解决各学段教学内容重复、递进性不足的实践难题?下一步又将如何创新机制,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物理衔接”到“化学反应”的育人实效提升?

高金凤:首先是目标的一致性。目标一致,是思政一体化的前提,以我们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制定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纲要,明确低年级(1-2年级)段、中年级(3-4年级)段、高年级(5-6年级)段的分级目标,确保学生在校六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衔接,且有进阶。例如,军训在入学、十岁、毕业三个阶段都安排,不同阶段军训的目标、内容各不相同。一年级是行为启蒙,三年级是情感体验,六年级是价值体悟。

其次是内容的一体化。以课程思维编制内容,实施思政教育。主要解决思政教育“活动式”“零散化”的问题。姜堰实小依托“中国儿童号”这一历史资源,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场景课程、经验课程为辅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分主题梳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联动全学科教师整理学科教材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和资源,统整形成跨学科、分年段的课程主题,如壮丽山河、历史人文、政经制度、科技探索等。

三是评价的贯通性。内容有了体系,接下来就是实施落实,如果前后评价不能贯通,评价不能及时跟进,必然会导致思政教学评价不一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孩子在小学段的六年之间,如果没有贯通其中的评价,爱国主义教育在每个阶段落到孩子身上到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需不需要调整,是能够进入下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设计与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评价的贯通,不只是指向教的内容、方法,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孩子身上从“量的叠加”到“质的变化”的催化剂。

四是联动式教研。依托集团化(联盟)办学的优势,聚合集团(联盟)资源,推进跨学科、跨年段的教研活动,形成共识,建立促进学生成长全周期的价值链,内化目标,并具体到学段、学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组织集团内教师学习、研讨:爱国主义教育的总目标引领下的学段目标、主题目标;根据目标、主题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并在整体评价框架之下建立分主题的评价。

记者:请问委员,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框架下,如何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思政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高金凤:全链条思政教育离不开各方协同,要切实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内部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贯通孩子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比如姜堰实小依托“中国儿童号”这一文化意象,设计“为最强的中国,做最好的自己”主题评价手册,围绕“今天您跑了吗?笑了吗?读了吗?问了吗?”等四问育人价值取向,设计学生一日评价(含双休在家),推进日评(自评)、周议(互评)、月晒 (他评),涉及学生习惯养成、品格建塑、学习情况。通过评价手册,引导家庭与学校在育人方面同向同行,避免孩子人格在矛盾对立的教育场景中撕扯。同时,我们通过“课程众筹”,筹场馆资源、筹师资、筹育人合力,加强学校与家庭、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思政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浸润。

记者:请问委员,针对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中深化思政课的跨学科融合,让“大国重器”“科学家精神”成为一体化育人的鲜活载体?

高金凤: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目标设定上,要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规范传授。当前学生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在教育内容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新技术、新理念、新要求相关领域的思政元素,如科技创新中的家国情怀、数字经济里的诚信原则等,将其融入课程。姜堰实小一方面开展“追寻科学家精神”的主题思政,班级以科学家名字或科技成果冠名,班级文化围绕相应的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贡献以及其最新成果等方面来提炼。开展走进科学家、科学家故居、阅读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走进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故居时,对老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充满敬意。有孩子说,物和人关联了,它的价值也就不一样。稚嫩的话语折射出孩子对家乡科学家的敬仰。另一方面,带领孩子走进优秀企业,听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以及对家乡的贡献,感受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走进车间,感受现代技术带来的速度和力量,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报效家乡的情感。

姜堰实小以“中国儿童号”历史事件为原点,创新实践“中国儿童号”爱国主义教育,激活历史的“中国儿童号”,从历史出发走向未来“中国儿童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淬炼学生的品格与家国情怀。

一是构建“学科课程+场景课程+经验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拓展“场景课程” “经验课程”。将科技、历史、人文与思政融合,将科学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童观世界”“童言世界”“童画世界”等系列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拓展、众筹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资源,以学校捐机园为出发地,向校外延伸,形成“捐机园-五育廊-励志壁-苏维埃纪念馆-海军纪念馆-杨根思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国家红色资源云平台”。面向家长和社会发布课程“招募令”,吸纳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引入人工智能及前沿科技,借助3D、VR教学等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学生通过建模、打印未来国防园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孩子走进国防历史,了解国防现状,畅想国防未来的过程。

二是建设“立人先生”教师队伍,夯实思政育人基础。立人,一是“捐机”首倡者周立人先生的名字,同时指隐喻“立德树人”的根本担当。建立“立人先生”年度荣誉,激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以“立己达人的温暖情怀、敬业精业的专业精神”作为评选标准,着力培育“四有”好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来源:时事报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