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冰,曾任心导管室副主任,曾兼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会员。曾被原卫生部、国家考试中心聘为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冠心病介入)导师、面试考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医学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横向临床研究3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编译著作8部。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0余名。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由于舅舅是医生,樊冰的心里早早就种下了学医的种子。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樊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扬州医学院。毕业后,他选择了心内科。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樊冰总是密切关注每一位向自己求医的患者。他说:“病人把命交在我手上,我就要负责到底。”
工作9年后,已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的樊冰仍然不忘为自己“充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樊冰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一线,逐一到每个科室轮转,参与心内科总值班,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3年,他每年到急诊内科轮转3个月……正因为经过如此高强度的长期临床“实战考验”,樊冰在面对急诊患者时,才能马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妥当的处理。
每台手术当艺术品对待
自1999年复旦中山医院在葛均波院士的领导下,于上海率先开通急性心梗抢救绿色通道起,樊冰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了26年。对他而言,这26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也是急性心梗患者病死率不断下降的“黄金时代”。
樊冰将自己所做的每一台介入手术,都当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来对待。他说,对于导管、导丝的选择,病变扩张的力道、放置支架的手法,都必须掌握好分寸,不容丝毫偏差,“既要为患者疏通堵塞的血管,又要把手术做得漂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樊冰的眼中,作为一名医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根基,同时还要具备细心、耐心和恒心。“比如说做心脏导管手术,每个步骤都很重要。消毒、铺巾的工作看似微小,却可能影响病人术后是否会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樊冰从医多年的深刻总结。尤其在手术过程中,他不仅仅用手操作,更要用眼、用耳、用心、用脑,全身心投入———眼睛要始终注视着屏幕,耳朵要时刻关注心电监护仪传来的心跳情况,心里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并提前想好应对措施,以便及时处置突发状况。
不仅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对科室的年轻医生,樊冰更是言传身教。“我的恩师陈灏珠院士以及葛均波院士、林佑善教授、戎卫海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希望能够将他们教会我的本领继续传承下去。”樊冰说,“我总是对年轻医生说,从医如同驾车,要注重规范,不能冒进,做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提前想好任何一种可能性及应对步骤,才能避免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樊冰,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泰州高港田河人。1992年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经择优考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心脏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专业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等)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经桡动脉各种冠心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擅长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中山医院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主要操作者之一。在国内首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内脉冲染料激光及治疗性超声溶栓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樊冰教授作为泰州籍的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定期坐诊及技术推广等方式,为家乡泰州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25年1月18日,樊冰教授在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旨在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理念和技术引入泰州。他坚持“技术惠乡、服务为民”,帮助泰州市三院制定了心内科近远期发展规划,经常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充分利用他在上海医疗界的资源优势,安排市三院医护人员到上海中山医院培训,市三院心血管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