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先锋公益网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0

跟腾讯公益学捐赠人服务,让捐赠人愿意长期支持你。

[复制链接]

1163

主题

1657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038
发表于 2025-4-22 08: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腾讯公益学捐赠人服务,让捐赠人愿意长期支持你。
对比2023年、2024年的资助计划,《2025年腾讯公益全年行业资助计划(一期)》更加聚焦捐赠人服务与体验,不仅提升了重视程度,还进一步细化了服务的各个维度。

回顾腾讯公益十年来的产品设计与运营策略,可以发现,其捐赠人服务体系在持续迭代升级——从基础的筹款功能,到打造深度互动的用户体验,再到建立长期陪伴的信任机制,逐步构建出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框架。腾讯公益把自己作为方法践行“捐赠人为中心”,为公益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公益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而捐赠人服务则是维系这种连接的纽带。腾讯公益的实践不仅展现了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更揭示了公益组织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重塑与捐赠人的关系——从单向的“捐赠-受益”转向“共生共创”的价值共同体。对于资源有限的公益组织而言,与其将捐赠人服务视为“任务”,不如将其升维为一场关于信任与长期主义的对话。
笔者将从理解捐赠人的价值、信任关系建立、用户运营策略三个维度,解析腾讯公益的做法,希望为公益组织在捐赠人服务上提供灵感和启发。

01  从“服务”到“共生”:重新定义捐赠人价值
如果仅仅将捐赠人简化为“资金提供者”,忽视其作为“参与者”和“共创者”的需求,将可能失去他们长期支持的可能性。腾讯公益的启示在于,捐赠人服务的目标不只是为了筹款,而是构建一个“情感-行动-反馈”的互动闭环。
情感共鸣取代功利回馈
如腾讯公益的“小红花”机制,将捐赠行为融入日常,赋予公益“轻量化但高频次”的情感价值。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与其提供昂贵的物质回馈,不如思考如何让捐赠人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情感满足,例如创造更有互动感的体验。
长期主义超越短期激励
腾讯公益为连续9年、10年参与“99公益日”的用户提供专属勋章和配捐,不仅是对捐赠行为的认可,更是对“陪伴者”的致敬。公益组织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如年度捐赠故事回顾、公益成长档案等方式,让捐赠人看到自己长期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归属感和忠诚度。

02  持续创造信任:用真实唤醒公共善意
信任是公益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但它的建立往往需要时间。腾讯公益通过反馈机制、用户体验优化、仪式感设计,将透明度转化为可感知的信任资产。
低成本、有效触达的日常反馈
与其一次性提供冗长的项目报告,不如采用轻量化、持续性的沟通方式。腾讯公益的“每月小红花”机制,通过简短的图片、受益人故事等,让捐赠人持续感受到自己的贡献。
关键节点的深度沟通
在99公益日结束后的第二天,腾讯公益推送筹款总结,包括总额、受益人数、执行计划等,让捐赠人在公益热度尚在时获得清晰的反馈。这种“趁热打铁”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信任,也激励了长期捐赠意愿。
线上线下互动,增强捐赠人归属感
腾讯公益通过“公益股东人大会”“公益真探计划”等活动,让捐赠人深入了解项目进展,并直接与公益组织互动。这些创新做法,将捐赠人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使他们更愿意长期投入。

03  可借鉴的用户运营策略:学以致用
捐赠人服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捐赠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腾讯公益对用户群体的细分和精准运营,使得每一年的规则都有新变化。
用户分层:让服务更精准
• 用轻量化互动吸引新用户:如“小红花”设计,让用户通过捐步、答题等方式低门槛参与公益,使公益成为日常习惯。
• 用专属荣誉激励长期用户:如2023年对连续9年参与活动的用户,提供每日首笔捐赠的99.99元特别配捐及专属勋章;2024年“久久公益节”,长期捐赠人可获最高299元配捐以及小红花特别徽章,增强捐赠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 为高净值用户提供专属体验:如为大额捐赠人提供实体证书,满足他们对身份认同和仪式感的需求。
透明的项目反馈,建立信任链条
• 短期反馈(如“每月小红花”),提供轻量化的项目信息,增加捐赠人对公益的参与感。
• 长期反馈(如年度报告),在关键时间点展示项目成果,提升捐赠人的信任度。
持续的内容传播,塑造品牌认知
做好捐赠人服务,除了服务和体验的设计,还需要通过内容传播传递项目的专业、可信形象。当捐赠人了解到项目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时,持续参与的意愿会提升。
腾讯公益通过稳定的公众号内容输出,形成长期IP化运营,如“互动月捐”专栏,通过醒目故事、公益互动问答等,保持用户对公益项目的关注度。
此外,“久久公益节”期间的“久久回响”十周年系列推文,通过回顾十年间捐赠人与项目的共同成长故事,让公益成为一种情感连接,而非单向捐赠。

04  小机构的“精微之道”:以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
腾讯公益的体系虽难以完全复制,但其核心逻辑具有普适性:精准选择1-2个维度,做到极致,比盲目追求全方位覆盖更重要。
在「公益传播水手计划」的一次练习中,一位参与者与月捐用户沟通时,用户提到:“我参与了A机构的线下活动,他们给月捐伙伴准备了专属礼物,不过感觉不是很适合我们借鉴,我觉得咱们机构做得好的是社群互动、月捐伙伴的线上活动,以及项目探访等。”
这说明,每个捐赠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期待,公益组织应找到自身最擅长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服务策略。
「公益传播水手计划」倡导将传播最小化、日常化。比如,为捐赠人写一份生动的感谢信,用“低成本,高温度”连接捐赠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讲述个人公益故事并传播,以真实经历影响和吸引人更多人关注。
正如一位“水手伙伴”在个人故事中写道,“有人说公益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我却在镣铐上系了铃铛。当资源有限时,我们反而在缝隙里触碰到更真实的温度。”
我们谈论捐赠人服务,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框架,而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更深层的连接。当公益组织以“人”而非“数据”为中心时,捐赠人服务便不再是负担,而是机构与捐赠人共同成长的土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