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志愿之光,绘就文明新画卷——《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一年来各地实践。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一年来,各地志愿者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播撒爱心善意、体现责任担当,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志愿服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以顶层设计领航志愿服务新方向
《意见》是我国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定位和作用。随后,多部门多地陆续发文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2024年7月,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事业。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的《“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从队伍建设、项目建设、阵地建设、能力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作出安排,旨在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黑龙江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黑龙江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工作措施》,要求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联合10部门围绕六大方向提出系列举措,要求拓宽社会募捐渠道,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指导性文件,系统部署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格局重塑;贵州省贵阳市制定《贵阳市志愿服务保障规定》,要求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 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协同联动构建志愿服务新格局
志愿服务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综合性、系统性很强。为此,多地切实加强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力量纳入省委、省政府主要工作内容部署,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 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党委创建了“以服创福”“152N”(要我爱您)等党建品牌,并依托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组织动员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如今社区在职党员90余人,有80%以上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昆云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美迪介绍,“像医保局的在职党员,每月都会来宣讲医保政策;房管站党员常常为独居老人维修下水管。” 多地将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志愿服务”的优势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起紧密协作、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网络。同时引导党员干部在居住社区和工作单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示范引领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群众认可度,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国政协委员、红十字与红新月常设委员会副主席王平建议,强化协同配合,逐步形成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分工负责、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注重发挥好协同平台在应急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以场景创新激活志愿服务新生态
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多地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积极打造主题鲜明、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创新“文旅+”“青年+”“生态+”志愿服务等各类服务场景。 “同学们知道吗?雷锋叔叔的日记里写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孔子博物馆的讲解员走进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奎文社区,以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雷锋的生平故事。 在辽宁省沈阳北站南广场,随处可见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忙前忙后,有的为往来旅客提供客流疏导,有的在提供交通、旅游方面的指南和攻略,有的则帮助年老体弱的旅客们搬运大件行李箱……志愿者杨靓介绍,有的外地旅客对出行的线路、进站口的位置、交通换乘点不太清楚,她和其他志愿者就主动上前,做好答疑、引导,为大家的出行提供便利和帮助。 在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周铁社区老街入口处,有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它就是“三点水”志愿者驿站,也是市民的“便民服务点”。每天,志愿者们都会来此集中、报到,接受任务安排,然后开展环境卫生、平安治安、旅游咨询、便民服务、爱心帮扶等方面的便民服务活动,打造文明亮丽的老街新形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看来,面对多元的社会需求,志愿服务要建立起网状多点的回应系统,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设立志愿服务平台,提供精准志愿服务。 以特色培育创建志愿服务新品牌
在湖北省2024年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的1.3万名志愿者中,依旧出现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倾其所学、潜心施教,年复一年服务在三尺讲台、耕耘在第二课堂,积极投身贵州基层教育事业,为山区孩子打开知识的天窗、插上逐梦的翅膀。 在浙江,“武林大妈”“德清嫂”“乌镇管家”“红枫义警”等志愿服务品牌纷纷涌现,服务内容覆盖日常生活、文明劝导、抢险救灾等方面,不仅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成了浙江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 在环保领域,河北省衡水市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节水等行动,并建立全市爱鸟护鸟志愿者协会,用志愿力量守护绿水青山;面对新就业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系列活动,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倾力打造“持之‘益衡’”志愿服务品牌,汇聚起蓬勃志愿力量。“我们以品牌创建为契机,通过社会化整合、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推进全市志愿服务由‘活动’向‘项目’转化,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不断孵化和扶持具有鲜明衡水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志愿服务矩阵。”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邻里守望”“阳光行动”“红铆钉”……从社区到乡村、从医疗到出行、从校园到赛场,多地通过品牌打造,不断拓展覆盖范围,培育志愿新风。志愿服务品牌打造的趋势将是不断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志愿服务品牌具备的引领性、示范性,正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带动更多人投入“做好事”的事业中。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4月21日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