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益人的精神守望与时代回响 (通讯员;李庆祥)
在江苏溱潼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与古镇飞檐翘角的建筑相映成趣。领头的是陈怀德——姜堰先锋公益溱潼分会副会长,一个将公益融入生命的普通人。五年来,他不仅组织志愿者美化古镇环境,还默默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恰如古镇屋檐下的一盏盏灯笼,虽不耀眼却温暖人心,照亮了公益精神的当代价值:平凡人通过持续的行动,同样能够书写不平凡的社会篇章。 陈怀德对溱潼古镇的环境保护投入令人动容。他深知,这座有着“水乡明珠”美誉的千年古镇,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旅发展的依托。每逢旅游旺季,他带领志愿者穿梭于巷道河畔,捡拾垃圾、劝导游客、宣传环保理念。这种坚持不是一时兴起的“打卡式公益”,而是将环境保护内化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人把旅游景点当作用完即弃的背景板,陈怀德和志愿者的行为恰形成了一种精神对抗——他们用双手的劳作重建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他和先锋公益志愿者的环保行动不仅改善了古镇面貌,更在游客心中播下了尊重自然、爱护文化遗产的种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远比标语口号更有渗透力。 在助学领域,陈怀德的坚持更显珍贵。他连续3年资助柳同学和杨同学的学杂费,这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援助。定期交流学习生活状况,给予精神鼓励,这种长期陪伴式帮扶展现了公益的最高境界——将受助者视为平等的个体而非怜悯对象。中国古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在此得到生动诠释。陈怀德深谙,真正的助学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学费问题,更要帮助年轻人建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他叮嘱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这朴实话语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他的影响下,受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继续学业的机会,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可能。 陈怀德的善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善行,更是让更多人传递爱心。中国古代士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怀德以当代普通人的方式诠释了这一传统——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微薄之力担当社会之责。浸润着社会的土壤,滋养着文明的根系。 陈怀德和先锋公益志愿者用行动证明:公益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善行不必等待“有余力”之时,而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行列,微光终将成炬,照亮我们共同前行的先锋公益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