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铁路拉萨段,由多个民族组成的青年职工队伍,共同托举青藏铁路这条“吉祥的哈达”,把雪域高原和祖国内地紧紧扣在一起。
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蓝图,正在西藏青年的奋斗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2018年,高原铁路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罗锋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上高原,成为全线唯一的90后技术队长。他负责全线地质情况最为复杂的“盲肠”区间,带领团队解决了复杂艰险山区地质勘察难题,创新性地将遥感地质解译与制图技术应用于高原铁路勘察。 在“藏毯故乡”日喀则江孜县,90后青年旦增称来用千年藏毯技艺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农牧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守正创新,就能改变家乡风貌。”旦增称来表示。
在昌都市芒康县,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梁炜君长年与庄稼为伍,累计推动建设完成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基地、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60余万亩,测土配方工作地点遍布全县16个乡镇。
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那曲市申扎县,野保员次成塔青是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守护者。1988年出生的他于2009年踏上野保之路,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广袤的草原和可爱的野生动物。“经过这些年的保护工作,现在我们隔着500米左右就能观察到它们。”次成塔青感慨,很长一段时间,野生动物非常害怕人类,几乎不会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
像次成塔青这样的青年生态守护者,在西藏还有很多。在那曲市巴青县,青年志愿者“河小青”行动队长期在益曲河畔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净滩行动,清理河岸两旁的垃圾,并向村民科普绿色环保知识,为当地居民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珠峰边境派出所的青年民警开启了高原种植技术的“攻坚”之旅。买书自学、上网求教、拜师学艺……他们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钻研,逐一攻克育苗、嫁接、保温、授粉等一系列高原种植难题,成功种出了10余种果蔬。
边疆再远,也要有人守,边境再苦,也得有人留。
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的典角村处于边境一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了让辖区内基础数据更为翔实,警务室90后民警索朗曲扎带着一张图纸、一支铅笔、一包干粮,在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爬上连牦牛都望而却步的山顶,手绘出辖区少有人知的细节。
喜马拉雅山麓的隆子县终年云雾缭绕。2017年,还在沈阳读大学的次仁苍决参军入伍,成为隆子县一名边防战士。退伍后,她加入玉麦乡固边兴边的队伍。次仁苍决说,“‘玉麦精神’激励着我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我将用坚守和奋斗努力成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让青春在边陲绚丽绽放。”
固边还需兴边。在墨脱县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组织当地青年学习非遗代表性项目门巴服装制作、门珞手工艺、茶叶、门珞特色菜等技能,帮助500余名当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出来‘抛头露面’,墨脱在边疆,他们不仅是墨脱青年,更是固边兴边的青春蓬勃力量!”罗布央宗说。 连日来,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氛围如高原的阳光般洒满定日县,年初在当地抗震救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又活跃在县城的各个角落,用在各自不同岗位的努力奉献与青春的热忱为这场盛大庆典增添着温暖底色。
清晨的定日县还带着高原特有的微凉,珠峰大本营通往机场的沿线,一群头戴白色帽子、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早早出现在了这里,志愿者薛少聪手拎编织袋,沿着公路徒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捡起纸盒、拾起塑料袋……一次次弯腰,行走,再弯腰,再行走。一上午,薛少聪已记不清到底走了多远,但回头望去,公路旁的草地洁净亮丽。
顶着高原烈日,程万鹏、韩雨宁、邓素和武小兵拿着铁锹、扫帚、拎着装垃圾的编织袋出现在了定日县通来村的村道上。他们的任务是让每条街道都以整洁的面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高原上格外清晰。程万鹏撸起袖子,将路边堆积的泥土一块块铲去,韩雨宁则细心地清理沿途草原上遗留的塑料垃圾。阳光越过远处的雪山洒在洁净的路面上,望着蓝天白云下愈发整洁的街道,程万鹏觉得,“清扫工作虽小,但看着欢乐的气氛随着整洁环境能在定日悄然蔓延,心里就特别高兴,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